“医养结合”视角下韶关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研究
【摘要】伴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老龄化社会中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结合“医”与“养”两种资源,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如何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的所需。在“医养结合”的视角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韶关新韶镇的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从医疗资源、认知程度、养老资源三个方面为主要切入点剖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这三个方面多角度提出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医养结合;农村养老;老年群体
一、韶关市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中国社会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中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该如何解决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韶关作为粤北地区欠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老年人口较多,养老问题的解决面临着重重困难。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末,韶关市户籍人口335 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已超46 万人,并且仍处在持续增加的状态。因此寻求一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又具有推广意义的养老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受传统观念以及周围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农村老人更愿意选择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而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和农村家庭结构的逐渐改变,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的压力不断增大。再而,养老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分离,使养老服务资源与医疗资源无法得到有机结合的利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韶关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83 间,其中城市养老福利机构22 间,涉及“医”与“养”两者结合的相关机构仅有8 间,且仅有4.3% 的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职业资格,而农村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更是少之又少。总体而言,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推行“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是当前乃至未来的趋势所向。
二、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可行性以及推广价值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可行性
1. 发展背景。随着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增加,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养老需求状况。伴随老年消费市场的逐步形成,社会养老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养老事业更需紧跟步伐,加快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多次提及“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1],注重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在“十五”期间,韶关市各乡村地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持续促成乡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为乡村地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2. 发展必要性。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与养老服务条件需要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发展。推进“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模式,在促成乡村医疗卫生条件与养老服务条件进步的同时,进一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3. 发展的优势。作为农村地区,推行“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也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其一,优惠的政策支持。2018 年3 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中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提出了4 个新方向[2],这为农村养老服务条件的改善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扶持。其二,养老产业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小。虽然乡村地区养老服务产业缺少良好的基础,但同类产业的市场竞争相对较小,在农村地区推广“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模式,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二)“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推广的价值
1. 社会价值分析。“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推行有助于整合农村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养老模式来说,更有助于解决农村老人患病就医困难的问题,而在医疗卫生条件与养老服务条件都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进一步地将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减少这两种资源的浪费,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发挥这两种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满足农村老人养老的需要。
2. 市场价值分析。对于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的农村地区来讲,薄弱的养老产业基础,较小的服务行业竞争,使得农村地区具有较大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潜力。推行“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模式,在巧妙地结合了养老与医疗两种资源的同时,更有利于“医养结合”视角下韶关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研究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当中来,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打开农村养老的市场,促成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韶关农村地区发展所遇到的困境
1. 老人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度不足。想要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首先应该让人们认识、了解到 “医养结合”的概念,“医养结合”的认知程度是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的要素之一。通过了解,农村居民对“医养结合”这一概念的认识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从未听说”、“听说过但不了解”这两个层面。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仍需要继续加强;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医养结合”型机构所提供的养老服务,无论是服务类型或是所提供服务的质量,都没能真正达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老年人没有过多意愿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其中大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专业性不足、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评价普遍较差;二是未成熟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透明度较差,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主体的定位偏高,一味地以盈利为目的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导致大量的优秀资源只能满足一部分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最终可能导致医养结合服务成为“富人的专享”的现象[3]。
2.医疗资源分布不均。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对农村地区的健康保障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政府在农村地区加强了医疗预防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村本土的医疗工作者的培训对现在的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70 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村庄都配备了“赤脚医生”和村医事务所[4]。在这个历史发展背景下,韶关农村地区现今医疗卫生方面的发展“贫富差距”相对较大,出现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经济发展较好的片区医疗资源集中、供过于求;发展相对较落后的片区,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三甲医院以及一些大型医疗机构不能或很少提供养老服务;中小型医院、医疗机构或民办医院因为不开展养老医护服务而导致大量医疗资源的闲置与浪费[5]。
3. 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老年人是一个需要被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的特殊群体,无论是生理或是心理上的健康,老年人都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中患上慢性疾病、失能、失智的概率也随之增长。因此他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也在逐渐变大。但是,在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养老机构数量少,条件落后,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也不尽如人意,远不能满足老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意愿。一方面,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仅限于老人的生活起居,不能够满足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工作人员较为稀缺,对突发事故处理能力较差,致使养老服务机构未能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
四、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医养结合”型
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及认知水平,促进养老观念的转变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宣传机制,合理地利用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宣传教育。第二,加大宣传方面的政府财政支持与人才支持,针对农村地区文化程度普遍低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第三,运用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结合社会公益组织公益性的特点,利用相关公益活动的开展,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力量参与到农村养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中。
(二)整合优化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推动医疗机构与农村散村社区、集村社区的合作
第一,整合分布不均的医疗资源,并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分布情况,进行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完善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并进行专业医疗人才与专业护理人才的转移与调配。第二、推动医疗机构与农村集村社区、散村社区的协商合作,建立全面的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服务体制[6],共享有限的医疗资源,为农村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的、人性化的服务。
(三)健全政府监管机制,引导规范养老机构的发展
政府需要认识到健全的监管体制,有助于形成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规划和供给链条[7]。政府应该以各地区的发展实际状况为基本依据,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计划,把“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机制纳入到农村总体发展规划和农村医疗卫生发展规划中。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制订与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引导与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与发展中。另一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需要加强联系,卫生、社保、民政等职能部门需要打破条块分割[8],建立统一健全的管理规范服务体系,在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进行服务的同时进行监管,合理有效地处理养老机构专业人才缺、服务方式不恰当、出现事故解决不合理等问题。
(四)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与鼓励农村老年人参与农村社区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与发展中,丰富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范围有限、参与形式单一[9],而农村老年人更因文化水平较低,对参与活动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对于这类问题,首先各级政府与各地村民委员会需加强对农村公共场所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完善各类硬件设施。第二是挖掘农村老年21人共同的诉求,开展符合老年人诉求的活动,进一步引导老年人共同参与到各类活动中。第三是营造文化氛围,激发与增强老年人对活动的认同感,提高老年人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与热情度。
(五)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号召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流
农村经济落后,人均年收入较低,养老服务资金供给短缺,这不单单是韶关农村独有的问题,积极地处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一,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并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第二,利用农村当地特有的资源,结合当代的农业技术,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业与殖业,政府在这其中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技能培训服务。第三,合理利用电商销售平台与网络直播平台,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减少农村青壮年的外流。
参考文献:
[1] 张乃仁: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10):74-78.
[2] 农民养老无忧!民政部发文,提出今后农村老人养老的4 个新方向! [EB/OL].[2018-03-05].http://www.sohu.com/a/224846047_686926.
[3] 张艳荣, 马冬梅: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养结合服务运行效果评价研究——基于银川市的调查[J]. 老龄科学研究,2018(03):47-61.
[4] 朱俊生: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的主体行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5] 王浦劬, 雷雨若, 吕普生: 超越多重博弈的医养结合机制建构论析——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2):40-51,135.
[6] 刘博妍:“医养结合”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463.
[7][8] 黄佳豪, 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63-68.
[9] 孙鹃娟, 杜鹏: 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R].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