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很多客户的强烈要求,我站将辽宁师专学报投稿模板给大家做一个展示,需要投稿此学报的作者可以看下本文的写作风格。
本文发表于《辽宁师专学报投》2013年03期,下面是全文:
在生活中,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我们总是通过语言来传递情感,阐述事情。在话剧舞台上,语言是交代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思想、展现故事冲突、刻画剧中人物、感染现场观众的重要手段。舞台语言,既是以生活化的语言方式为依据,又是经过艺术家加工创造后转化的艺术语言。演员的二度创作是根据剧作者提供的以书面语言形式出现的剧本台词。演员若想把这种书面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并赋予强烈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吸引并打动观众就需要进行一番艰苦的再创造。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就是演员对舞台语言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是演员对舞台语言运用的过程。当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日渐提高。然而,话剧演员的声音音量等方面的“能量”始终有限,那么就需要与一些麦克等电声设备相互配合以求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
一、话剧语言的特点
话剧舞台语言的特点,是为了适应话剧表演艺术演出的需要,在剧场的条件下,以满足让观众听得见、听得清的基本要求为前提,通过吸收西洋歌唱(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和中国戏曲、曲艺的咬词吐字的精华之基础上的形成的。人们把能够适应舞台表演艺术需要的一些语言基本技能叫做话剧舞台语言的基本功。
(一)行动性
戏剧的基础是剧情、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没有足够的冲突就够不成戏剧。话剧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冲突的形式是通过人物的相互行动来进行的,剧中的语言是人物相互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冲突的关键手段,因此人物的任何一句台词都不是无目的的、与主题无关的闲聊,而是人物为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而积极行动的重要语言。
(二)性格化
人物语言性格化是指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思想、道德品质、趣味爱好、习惯以及对人对物的态度等人物特征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剧本的人物语言,绝不是抽象的概念化,而是生动多彩并富于性格化的。当我们阅读剧本时,就好似能够“听”到人物说话时的不同的声音色彩、语调语势甚至他们的呼吸状态和速度节奏,并能“看”到他们不同的面貌表情和精神气质似的。
(三)感情充沛
有学者曾指出:戏无情,不动人;词无情,不见人。其实指代的就是一出话剧如果作者写不出情或演员演不出情,就不能拨动现场观众的心弦,引不起场内的共鸣;演员的台词要是表达不出情,观众就感受不到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眼睛里看到的不过是个毫无情感的傀儡、木偶而已。吸引观众的剧本语言不是空洞无物、干巴巴的说教式的语言,应当是像诗歌一样热情洋溢、感情充沛的语言,是能够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哲理的启示,使人振奋或发人深省。
(四)生活凝练
话剧之所以能够让现场观众感受到真实可信,亲切动人,无外乎它展现在现场观众面前的一出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然而又不是拿来主义的照搬照抄,而是经过需要艺术加工后的更加典型、更加凝练的生活写照。它是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是要以最少的语句表达出最深科的涵义的,因此话剧的语言既要保持生活的口语化,又要言简意赅。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话剧中出现的种种的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行动化、性格化、感情化、生活化的语言特点都是通过演员所创造的人物舞台行动体现出来的。在处理人物台词的时候,必须牢牢地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所以我们说语言行动是打开处理角色台词这个复杂课题的一把钥匙。
二、舞台语言与话筒语言的特征与训练
人的发声是人类有机天性中自然形成的能力。但语言的运用主要是靠后天的训练,特别是特殊语言的运用。由于特殊语言(如舞台语言、话筒语言、戏曲语言等)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加之所用场合的特定条件,它们的训练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
(一)舞台语言的特征与训练舞台上的话剧台
词的处理与话筒前的语言艺术处理,它们在创作原则与创作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演员的创作都要以生活为源泉,以剧本为依据,在导演的统一构思下,塑造真实、典型、富于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在语言的声音技巧的运用上也有很多是共同的。但由于各门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在创造的时空、条件上的差异,因此,在语言、声音技巧的运用和表达方法上,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二)话筒语言的特征与训练
话筒前,演员是在电声技术下来进行人物语言创造的,是通过话筒把演员的语言和声音传送到观众的耳朵中去的。它的音量大小是由电声技术来控制的,因此它能把演员最细微的声音变化和语调的变化给以还原,并加以扩大。演员在话筒前和在舞台上,创作人物语言和台词相比较,在使用音量的大小、吐字的力量和语调的分寸掌握都不一样。但话筒和电声大大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话筒前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还原生活语言的质朴和自然本色。
三、气与情
“情动于衷,故形于声”。情为声之魂,声为情之体,两者相依而存。心理学中明确指出人的情感总是在认识或改造客观事物的同时,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即产生满意、喜爱、恐惧、厌恶等主观体验。从简单的感觉到复杂的思维,都伴随着情感。没有感觉就没有情感。聋者不问噪音之可厌,盲者不见秀丽之可喜。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可是我们往往将“情”抛开,只顾声音是否明亮,是否到位,这样则脱离了以情出发来塑造有血有肉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了。气息的活动是人之常态,无论是舞台还是其它艺术形式都不可忽视。“人各有情,情随境迁,气息情变,气息情传,”这就是说人们的情感是丰富多变的,随着环境的改变或者外界事物的刺激,都会引起人物情感的起伏波动,甚至产生巨大的感情变化。此时人物的正常呼吸状态也会随之改变。“气”和“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相互补充的。
在运用话筒语言时,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变化,恰当地运用一些气息手段,会大大地帮助演员找到塑造人物的自我感觉,同时对揭示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并且增强了戏剧和人物的艺术感染力。舞台上的演员由于和观众的距离太远,细微的气息变化观众根本感受不到,而演员在塑造人物时往往也容易忽视。可演员运用气息的变化,来渲染人物内心,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些细微的表达手段,话筒却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有声的气息通过电声系统,扩大化地被传递到现场观众的视听范围内,加重地渲染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生活,及时地起到感染观众、产生场内共鸣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生活气息。演员在运用气息时,要适当地距离话筒近一些,这样发出的叹息声也好,倒吸气也好,给观众的感觉是演员———人物的心声。(摘自:http://www.xuebaotougao.com/)
话剧舞台语言要说得纯正、吐字清晰,声音要明亮圆润,达远持久。而想要扩展音域、增大音量,并能控制声音将其运用自如最好的方法并有坚实的科学发声理论作为基础,它不仅可以传递出美妙的夯实声音,而且还可以保护演员声带不会因为用声过度或方法不正确导致声带受损或短暂失声等现象。同时还可以延长演员们的演出生涯以及保持声音的“青春化”。
现代话剧进入了发展的新环境、新时代、新阶段,虽在某些方面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角度的改变等原因告别了旧的演出手段和演出方法,但广大话剧演员更应保存并发扬共鸣腔运用的传统并且在现代话剧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话剧中发挥有力的优势作用并且创造更新的突破,为话剧事业向更辉煌的明天做出其应有的贡献。话剧语言丰富多彩、各有千秋,作为一名话剧演员应将“历史”与“现代”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其创造更高价值。[学报投稿领导者http://www.xuebaotougao.com/]